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是一个小镇做题家,在懵懂人生的跌跌撞撞中交学费,希望在霓虹闪烁的大城市中找到个自己的窝。

第一次起思动念买房子,在2009年,家人提出帮助,而我用一套房价和工资比的理论,彻底断送了人生第一次不劳而获的机会。

第一次炒股票,在2010年,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为了帮朋友做开户业绩,抄写了一大堆风险警示后,得到了一张股市的通行证,本来以为会压在箱底,不过朋友却告诉我,最后一步的流程是投入1W元,买入任何一只股票,然后第二天卖出,就算是好人做到底了。也就是这一哆嗦,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回到办公室,兴奋的求教已在血海厮杀的同事。小弟我有证了,合法了,应该买啥啊?这种感觉就像在漫无边际黑夜摸爬的困顿中,看见了一盏荒野木屋的煤油灯,进去找到了秘密组织,终于获得了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后咱们就是同志了啊。同事双眼微闭,嘴唇像鱼吐泡泡一样紧促的小开小合,左手捋了捋他那稀碎的胡茬,右手掐指一算,蹦出四个大字“格力电器”。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应该算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吧。不过和所有的不落俗套一样,在一周赚了17%之后,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路,经过一番刻苦研究,皈依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测五百载的大神(Da Pian Zi)–带头大哥777,遂追加买入,开启了一路狂奔向下向下再向下,向着幸福的18层地下室冲锋的魔幻旅程。

2012年为了买房,斩仓割肉,-60%离场。离场时候清仓的两只股票我还记得,一只叫做“宏图三胞”,一只叫做“大连国际”

这种事情在后来有句很火的话,叫做“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2017年,朋友房子二室换三室,有同样类似需求的我,跟着一起凑热闹。那时,正赶上我做痔疮手术,趴在医院的床上,屁股里塞着紫茄子大小的棉纱。(鉴于关注的朋友有南方人,我在这里要解释一下,这个紫茄子指的是东北的小粗胖而不是浙江的细长条,粗细自行脑补)

再加上工作遇到些不顺,需要找信息输入对抗熵增,捧着一本《穷查理宝典》在读,同时床头还放了一堆《指数投资基金指南》《聪明的投资者》那样的书。

住院的日子百无聊赖,闲的蛋疼的时候,翻看了当年最后清仓的“宏图三胞”和“大连国际”,发现如果当时持有,不仅回本,还曾在2015年鸡犬升天的时候达到了数倍的回报。

出院后,痛腚思痛,想起当年与房子擦肩而过的经历,认识到愤青不是源于年少,而是出自无知。并且深感未来的资本市场将是过去房地产的机会翻版。于是,在换房子的时候,加大了房产杠杆,套出了一点本金,再次杀入战场,披荆再战。

2017年底,二次入市。

和上一次不一样的是,我赶上了个好时候,虽说2018跌跌撞撞,但紧接着就是大反转,本着之前的教训和当时的认知,大批量的买入了各种类型的资产,指数基金、主动基金、行业基金、股票加一起20多只。买的算不上便宜,不过也不贵。就这样,偶尔学习,偶尔反思,但一直持有,到了2021年初,开始逐渐发觉原有策略的重大弊端,开始寻求进化。

21年10月份,我的工作和事业发生一些事,令整个人彻底跌入了人生的谷底,绝望的深渊。极度迷茫中,学会了以书为伴,逐渐发现了问题的本质。感谢苦难,让我成长。但是也要骂自己笨,不知道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非得自己磕得头破血流。有时候也会安慰自己,这就是“盈亏同源”。其实这里边有很多问题源自我一直是一个无知的不可知论者。

22年开启了加速阅读模式,看了80多本书,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同时发现了自己的隐藏款技能,“看书这件事竟然会令我大量生产多巴胺”,感叹上学时候怎么就没这个设置呢。

22年也系统性的学习了唐书房所有的内容,4个月的时间看了38KG的书。并建立了一套300多本书单的初步学习目标。基本想明白了,可能的预期和实现的路径。基于“不把思想写下来,不会清楚的知道自己想的究竟是什么”,创立了个人的公众号,记录所思所想所见所长。

这里插个题外话,那就是我们学习,学的究竟是什么?

这里边,我拿张五常先生的案例,来聊聊我的体会。

没错,对于这样确认是极度优秀的人的情况下,我们真正要学习的并不是知识而是思考方式。学知识,充其量多了点酒桌上侃侃而谈的牛逼,只有学习并内化思考方式,并通过大量的刷题,再刷题,才能成为可用的资本,毕竟赌身家这种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

大概在2019年左右,我就坚定了未来20年,中国资本市场红利的观点,在目前的局限条件下,这个观点暂时还没有变化。

昨天看吴晓波的跨年演讲,发现他在2023年后,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深感欣慰”。

目标定了、武器有了、体格还不太行、武力还不够硬,能做的只是日拱一卒,毕竟肥肉不是一天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