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钱都去哪里了

云南的钱都去哪里了

本文首发于云财财公众号,欢迎关注收看更多财经故事

取一杯天上水

前段时间,天涯论坛关闭掀起了一波回忆杀,其中被网友们扒出的两个帖子最热门,一个是KK大神在2010年对于中国房价的观点集合,另一个是一篇叫做《中国楼市的13个必经之路》的文章。

KK的合集里有两篇文章很有意思。一篇是讲中国哪朝哪代买房最容易,南北朝最不靠谱,普通居民收入只有几千,房价则几百万;唐宋更不说了,除了权贵,只有大文豪和大老板才能整个别墅。

明代买房也不容易。《金瓶梅》第五十六回,西门庆的结义兄弟要买个一室一厅一厨带商铺的小户型,也得三四千多两银子。而清河县县令,从七品国家公务员,如果不贪污:

需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房钱。

到了嘉靖年间,大家更是纷纷打肿脸充胖子,浙江人的房子必须带客厅,江西人的房子要带兽头,江苏人的房子必须摆上时尚家具和精美古玩。明朝中叶,北京的地皮已涨到每亩纹银两千两,折成人民币也有好几十万。财哥想了想:

这是说的古代吗?

KK的另一篇话题则稍显沉重,他的结论是,因为体制内的人有多种福利,即便最底层员工也可以搞套公租房,那么高房价的受害者就只剩:

体制外的都市中下层群众。

甚至,远不如交通便利地区的农民。

如果说KK的预测还显得年代久远,那么2016年的《中国楼市的13个必经之路》神贴则把现在的事说得更清楚。

过去几年的事都应验了,现在走到了第九到十三步,比如高位接盘或投资客无法套现,土地财政转型,开征房产税套死有几套房子的散户,驱赶剩余资金重新进入实业保就业,人民币国际化。

2023年,一切都在或将要发生。

疫情放开之后的前4个月,央妈不停放水,但中国经济就是不怎么给力。M2持续稳定在两位数增长,但GDP增速一直在个位数,并且在4月出现明显放缓。CPI和PPI都处于低位,剔除基数影响,前者在4月转为-0.2%,后者则连续8个月为负。

钱都去哪里了?

云南大局面亦如此:民企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大量信贷资源投放到国有部门,还本付息的资金比例在扩大。

最终是什么结果,都需要时间来解决。今年高考作文全国甲卷的题目也很应景,叫做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有网友作答:我也想做时间的主人:

但我不是罗志祥。

1

银行的确在放水。

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4月末,云南省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854.57亿元,同比增长10.07%,但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为29375.53亿元:

占比近7成。

从贷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增速比上月末上升,短期贷款增速、票据融资增速则下降。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又占大头,为21299.24亿元,而短期贷款为4551.48亿元,前者是后者的近5倍。

财哥问了好几位银行和企业的朋友,都一个结论:贷款主要流向了央国企。这里面又多以项目贷款为主,比如政府、国企或者一些大企业立项后产生的资金需求。

和不少云南国企打交道的张扬告诉我,银行不仅抢着给这些企业贷款,利率还低:

年利率在3.7%和3.8%。

这个利率并不能让银行赚什么钱,但还是让他们趋之若鹜,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虽然贷款利率低,但如果能把企业的理财代发、金融市场交易等业务接过来,综合收益不低。

二是都是国资,都是一家人。国有资产的第一目的是保值增值,只要守住保值这个底线,就没人会追究责任。何况,如果出现问题,地方财政也会买单,就算今年困难点,反正迟早都得还:

而且银行还有利息算。

在具体的贷款用途上,又凸显出几个特征。

第一是流向较为优质的政府平台公司,这涉及到云南国企改革大方向。

张扬告诉财哥,现在云南国企改革的大思路就是推动优质的平台公司和省属国企上市,目的是把资产做大,负债率自然就降下来了。而且上市实现直接融资后,最大的好处之一是融来的钱没有任何成本。

张扬说,这种通过平台公司上市去融资的操作:

可以一箭好几雕。

当然,能够实现上市的毕竟是少数资产优质的国企,但这有利于扩大云南国企的直接融资比例,不再只靠贷款、发债、担保这些方式去借钱。他说,目前不少州市都在力推这类计划。

第二是流向工业和固定投资,尤其是新能源项目,这个趋势从财哥之前的文章里也能看得出来。这里主要说工业,固定投资是每年的固定节目,就不再多说。

张扬告诉我,由于房地产贷款受限,那么国家就硬性要求各大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增加制造业贷款占比。从结果来看,制造业贷款也的确增加了很多,虽然社融数据总体在下降,但里面的结构变化很大——从房地产里腾出来的指标,流向了制造业:

反而更健康了,不像原来。

但这里有个问题:制造业企业里面,大量都是民营企业。

而民企要从银行贷款太难,除非有固定资产,尤其是土地,连设备这些想抵押贷款都基本上不被接受,但:

好多民企没有土地。

当然,也有些政策性银行有支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特殊政策,但都是流向了比较优质的头部企业,和省里面认定的一些“专精特新”企业。问题是,这些企业它本身就很赚钱:

不需要银行贷款。

还是那句话,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

既然民企难贷款,那就催生了手握大量剩余资金的央国企的转贷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影子银行。搞投融资的李为做了一个粗略的估算,他觉得市场上的钱,可能至少三分之一,是通过央国企的渠道出去的,各行各业都有,制造业和基建是其中比较大的去处。

李为最近在“反其道而行”,帮手里有钱的客户寻找可以做的地产项目。他告诉财哥,客户的判断是地产现在就处于底部,是不是绝对底部不重要,重要的是手里大把资金得有个去处,只要风控好、项目资质还不错,精选一两个:

为什么不整呢?

《置身事内》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观点:为什么经济衰退对平民的影响更大,因为负债逼得你需要把资产低价处理,但富人不受影响,反而是收购穷人资产的好时候。等到经济恢复,富人又搭了一波资产增值的便车。这样一来,贫富差距又拉大了。

很不幸,财哥就是pin民,还是贫穷的贫。

2

资金空转和还本付息,是银行贷款的另外两个走向。

首先从M2的增量看,2022年至2023年一季度末,M2余额增加42.6万亿元,超过2020年至2021年两年间的39.6万亿。与此同时,M1增速却持续在低位徘徊,显示实体经济仍不够活跃,货币投放的撬动效应偏弱。

资金空转、沉淀在银行体系并非什么秘密,每年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其中,能够轻易拿到贷款的央国企是主角,模式很简单:左手拿价格很低的贷款,右手放给另一家银行做收益更高的理财或者存单:

这也是完全合规的。

看看云南这边,截至4月末,非银企业存款余额1618.09亿元,同比上升61.62%。

财哥想重点说的是还本付息,无论是政府平台公司,还是企业,都在干这件事,这直接导致货币政策驱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下降。

据财新报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主任张晓晶表示,2012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利息支付均超过当年增量GDP。根据他的测算,2015年以后,在政府去杠杆的政策导向下,利息支付与增量GDP之比有所下降;但到2019年再次上升,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这一比例一度接近400%。

这意思就是,利息负担很重,导致相当部分新增债务:

用于偿付利息,不能形成新增投资。

云南这边不说太多,就举一两个例子吧。

赵辉最近刚从县里回到昆明,谈到这个话题,他觉得县级政府真不容易。比如某县想建个更大一点的给公务员培训的场所,因为财政拨不出钱来,为了从银行贷款,也是费尽心机,担此重任的还是当地平台公司。

平台公司需要在项目的收益上进行一番包装,至少在银行那边逻辑要讲得通,比如该场所食堂要对外营业、每年收培训费多少等等。

赵辉说,基本上负债率较高的地方,都在想办法融资,钱到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用于还债,因为一旦违约:

就涉及到帽子。

除了以城投公司为代表的地方债务,作为云南经济活动主体之一的工业企业也背负着巨大的债务压力。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云南省工业企业单位有4918个,同比增加373个,但企业平均用工人数为76.1万人,同比减少了1.5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下面两个数据:

一是负债总额为15146.8亿元,同比增加3.4%:

占资产比重的55.66%。

二是应收账款为2462.8亿元,同比增长8.3%;存货为2734.8亿元,同比增长1.9%。

但另一方面,营收和利润都是下降的,特别是利润同比下降了7.2%。

全国的情况也不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1.94万亿元,仅低于2022年11月,为历史次高,同比增12.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63.1天,同比增加6.4天,仅低于2020年2月末和2023年2月末。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负重前行的企业若能贷到款,哪里还敢大幅投资。

就连某日报印刷厂的一位朋友都告诉我,已经两个月没发工资了,听说集团刚贷下来的款:

就拿去还了之前的贷款。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结尾处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们奋力搏击,逆水行舟,不停倒退,回到过去。

3

相对于政府和央国企,要取一杯天上的水,民企则更难。

从全国数据来看,近一年内,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路走低。今年前4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仅有0.4%,远低于同期国有控股投资9.4%的增速。这说明:

民企信心仍然不足。

杨志最近调研了身边不少民企,大家都不敢动或大动。一位老总告诉他,前两年找朋友融资,大家拼拼凑凑,每家四五十万很快就到位。但从去年开始,他突然意识到:

身边的人都没钱了。

有点钱的也不多,然后回款又回不来,从银行贷款更是别想,这样一来,他和他周围的人都不敢投资。而且还有金税四的问题,做企业的风险越来越大。

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大量资金涌入国有部门,对GDP增长贡献超过六成的民企能获得的融资并不多。

民企没钱,就会影响就业,进一步的后果就是:

个人想着办法减少负债。

这方面不用太多数据来说明,这是每天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

数据显示,云南一季度个人房贷余额7044.30亿元,同比增长1.15%,时隔32个月后首次环比回升。这和春节前后那波楼市小阳春密切相关。

但在4月末,用于消费的住户贷款余额9905.54亿元(占住户部门贷款的68.61%),同比增长4.58%;用于经营的贷款余额4532.57亿元(占31.39%),同比增长19.68%。

相比之下,消费贷款和房贷虽然正增长,但增速远不及经营性贷款,在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的前提下,信贷结构长转短:

这是提前还贷的典型特征。

换句话说,不少人用经营性贷款,来置换此前利率较高的房贷。因为房子是中国老百姓最主要的资产,房贷也是最主要负债。

而且从疫情至今,许多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而他们又是启动消费最为核心的载体。加之各行业所形成的降价潮和降薪潮,会进一步打击人们对于经济复苏的信心。

今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云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4.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1%。虽然低于同期GDP4.8%的增速,但财哥看了还是很纳闷:

难道被降薪的只有我?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

部分资料参考来源:财新

云财财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